凌晨三点,宇树要上市了?
凌晨三点,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,盯着电脑屏幕上证监会官网的“上市辅导备案公示”页面——宇树科技的名字赫然在列,辅导机构是中信证券,协议签署日期是7月7日。
谁能想到,一年后,这家曾被调侃“穷得只剩技术”的机器人公司,不仅年入10亿、连续五年盈利,还踩着人形机器人的风口,成了第一个冲进IPO赛道的中国玩家?
从“实验室玩具”到“赚钱机器”:宇树的硬核底气在哪?
翻完宇树公开的IPO辅导文件:这家公司不是靠“讲故事”融资,而是用“硬数据”说话。
展开剩余78%先看钱袋子:
2024年营收超10亿元,连续五年盈利——要知道,国内多数机器人企业还在“烧钱换市场”,宇树却早就在工业级四足机器人(比如给电力巡检、消防救灾用的“铁狗”)和消费级人形机器人(售价9.9万起的H1)两条腿走路。
更绝的是,它的毛利率能稳定在40%以上,这在整个智能硬件赛道都是顶尖水平。
再看技术护城河:
宇树的全栈自研能力,能把“动态运动控制算法”“多模态AI融合”这些听起来玄乎的技术,变成能让机器人“爬楼梯不摔跤”“端盘子不洒汤”的硬实力。
我看过一段视频:他们的四足机器人能在碎石堆里狂奔,遇到15度斜坡直接“蹦跶”上去——这种稳定性,连波士顿动力都不敢说“稳赢”。
最让资本兴奋的是市场占有率:
全球四足机器人市场,宇树一家占了近70%;人形机器人领域,它2024年的出货量直接干到了全球第一。
用某券商分析师的话说:“当别人还在实验室调参数时,宇树已经靠卖机器人给企业赚钱了。”
100亿估值背后:人形机器人赛道的“生死局”
宇树的C轮融资估值超100亿,领投方是腾讯、阿里和中国移动——这三家巨头的动作,基本预示着行业风向。
但热闹背后,藏着两个扎心的真相:
第一,这不是“谁都能分一杯羹”的赛道。
智元机器人、傅利叶智能这些同行,要么在疯狂融资,要么在“借壳上市”(比如智元收购上纬新材),本质上都是在抢“时间窗口”。
毕竟,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成本高得离谱:单是一台样机的关节伺服电机,就要花几十万;要实现量产,供应链搭建至少要砸几个亿。
第二,商业化能力才是“生死线”。
宇树的聪明之处在于,它没沉迷于“做最酷的机器人”,而是先搞定“能赚钱的场景”:工业级四足机器人卖给电网、矿山,一台机器能替代3-5个高危岗位;消费级H1虽然贵,但已经被科技馆、高端商场买去做“智能接待”——
这些订单像“现金奶牛”,让宇树有底气继续砸钱研发下一代产品。
有个在机器人行业做了十年的朋友说:“现在市面上90%的人形机器人公司,要么在等资本输血,要么在‘为梦想窒息’。
宇树能率先IPO,本质上是赢在了‘务实’。”
这届机器人企业,能跑多远?
翻出了2018年宇树刚发布首款四足机器人Laikago的新闻。那时候,媒体标题是“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波士顿动力”,评论区全是“太贵了,根本卖不出去”的质疑。
七年过去,Laikago的“后代”们不仅在工地、矿场跑得欢,还走进了春晚舞台(H1的《秧BOT》节目刷爆全网)。
宇树的IPO,与其说是“成功”,不如说是“活下来了”——在一个人形机器人尚未大规模普及的行业里,能靠技术和服务活下来,已经赢了90%的同行。
但上市不是终点。
接下来,宇树要面对的挑战更大:如何把市占率优势转化为技术壁垒?如何在特斯拉Optimus、小米铁大等巨头的夹击下保持领先?更重要的是,当资本的热情退去,它能不能继续“赚该赚的钱,砸该砸的钱”?
我们或许不用急着追热点。但至少可以相信:当一家中国企业能靠“造机器人”赚到10亿营收、100亿估值时,我们离“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管家”,真的不远了。
毕竟,所有的“不可能”,都始于有人愿意“死磕到底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盛达优配-网络配资炒股-个股配资-平台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